招商加盟
您的位置:首页 > 展览资讯

深圳三个美术馆同办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

发布时间:2016-04-07 来源:中国文化报

摘要: 展览分为“新中国画VS新水墨画”主题展、“墨海新境”特别展、“鹏城墨韵”专题展3个单元,分别以大陆艺术家、海外艺术家和深圳本土艺术家为主要参展对象。


  原标题: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新中国画”对话“新水墨画”


  郎德寨猎手(国画)   2011年  刘大为

郎德寨猎手(国画)   2011年  刘大为

棠樾之二(国画)  2016年  董小明

棠樾之二(国画)  2016年  董小明


  近20多年来,针对“新中国画”与“新水墨画”两个形态的艺术展览尽管很多,但将这两者集中起来办展并进行比较研究的活动却几乎没有。3月27日,由深圳画院院长董小明担任总策划的“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暨“第八届深圳水墨论坛”系列活动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画院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同时拉开帷幕,103位海内外艺术家的300余件作品向人们展示了水墨艺术的丰富形态。

   展览分为“新中国画VS新水墨画”主题展、“墨海新境”特别展、“鹏城墨韵”专题展3个单元,分别以大陆艺术家、海外艺术家和深圳本土艺术家为主要参展对象。由于艺术家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3个单元间也明显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气质,这也体现了“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一直以来贯彻的兼容并蓄、开放多元的理念。

  当下水墨创作的两个艺术体系

  由鲁虹策展的“新中国画VS新水墨画”是双年展的重头戏,他依据对近30年水墨艺术的观察和研究,首次以“新中国画”和“新水墨画”的概念概括当下水墨创作中存在的两个艺术体系。鲁虹认为,“新中国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当融入西方现代艺术元素,并使水墨有了更新的发展;而“新水墨画”则是在大胆挪用西方现代艺术方法论的同时,通过对传统的改造,开拓水墨发展的新天地。

  在艺术家的选择上,“新中国画”部分展出了刘大为、冯远、潘公凯、卢禹舜、范扬等人的作品,而“新水墨画”部分则展出了董小明、田黎明、刘庆和、樊枫、李津等人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很多艺术家对传统‘中国画’的某些属性,包括构成、造型、设色及入画标准等进行了现代化改造,这就使近30 年来的绝大多数‘新中国画’无论在文化内涵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明显不同于传统中国画及改革开放前的写实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大多数从事新水墨画探索的艺术家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借鉴,乃是为了突破呆板、僵化、陈陈相因的水墨画表现规范,进而找到某种表达的突破口。他们一方面在西方现代艺术的批判吸收、改造重建和促使其中国化上做大量工作,另一方面又重新发掘了传统艺术中暗含的现当代因子,这对促进古老画种的现当代转型、为新水墨画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这足以表明传统并不是守成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鲁虹说,“新中国画”和“新水墨画”各有优长,展览将这两种不同形态的作品同时呈现,可促使其产生学术上的对话,便于理论家厘清当下水墨艺术发展的线索。

  水墨艺术应秉持开放态度

  相对于“新中国画”而言,“新水墨画”是一个更加开放的概念,今天我们在探讨水墨艺术时,应该秉持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把思路打开、观念打开、胸襟打开。“墨海新境”由陈君策展,邀请了21位国外及港澳台艺术家参展,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移居海外的华人艺术家。虽然身处异域文化语境,但他们作品中那些由本土生发出来的艺术特质显而易见,即使存在客观意义上的生态差异,但很大程度上,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着水墨创新和中国艺术现代化的进程,成为域外了解中国艺术最直接的传播者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恰恰是文化、背景、地域上的差异更能引发人们去不断探索和批判,更何况,一直以来,域外文化艺术的成果对本土艺术创作的影响有目共睹。”陈君说,该单元意在展示水墨艺术在面临不同文化语境时所呈现的独特生态和多彩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还首次设立了本土艺术家专场。由杨晓洋、游江策划的“鹏城墨韵”呈现了梁诠、刘子建、郑强等35位深圳本土艺术家的作品。“这些参展艺术家大多伴随着‘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而成长,他们的作品日臻成熟,颇具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彰显了城市的文化品格。同时,该展览也体现了双年展不仅推动传统水墨的当代进程,也对培育本土文化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杨晓洋说,得益于经济实力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深圳美术事业也从而立之年到了不惑之年,在这样的过程中,深圳美术家的队伍不断壮大,即从老一辈艺术家的艰苦创业,到中青年艺术家的开拓创新,再到当下青年一代的彰显个性,他们锐意创新,令深圳美术界呈现出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可以说,都市化的历史进程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深圳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

  双年展为深圳汇聚文化资源

  作为深圳知名的常设性文化品牌,“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源自1988年的“北京国际水墨画邀请展”和1992年的“深圳国际水墨画邀请展”。28年来,这一展览紧贴中国美术当代转型,把握水墨艺术的发展脉络,提出和实践了传统中国画传承革新的一系列课题,打造了一个水墨艺术创作、研究和交流的平台。历届双年展呈现了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艺术家的数千件水墨作品,这些作品已经成为一份丰富而完整的水墨艺术的时代样本,为观众展开了水墨艺术当代发展的壮阔画卷。

  而与“双年展”互补并置的“深圳水墨论坛”目前也已举办7届,先后吸引了200多位国内外艺术史家和艺术评论家参与其中。他们围绕“20世纪水墨画研究”“国际视野中的中国艺术”“水墨画与当代生活·水墨画与展示空间” “闲情逸致·中国的文人和他们的艺术”“图画与载体的关系”“线条与图像”“青年视野中的水墨艺术”等课题,认真研判水墨艺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努力把握当代水墨艺术发展的脉搏,不仅对水墨创作当下的实践进行评论和阐述,而且对其发展方向起到了引领和导向作用,为水墨艺术研究留下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在本次展览中,这些资料都以文献展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对于水墨艺术为何会以“国际双年展”的形式在深圳落地生根,董小明表示:“因为缺乏传统,我们对传统格外敬仰。然而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探索创新,站立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沿,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文化责任。持续举办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和论坛,致力于打造一个传统中国艺术当代转型的平台,是承担了一项文化创新的使命,彰显了深圳的文化品格,也为深圳汇聚了宝贵的文化的资源。”董小明说。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分享: 更多
用户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赶紧抢第一条评论呀。